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要论

善听群众“逆耳言”

  现实中,有些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多说好听话,少说难听话,以博得听者的高兴与接纳。然而,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顺耳的好听话未必都有所裨益,逆耳的难听话里往往有诤言忠告。基层的“疑难杂症”有哪些,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什么,老百姓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一枝一叶总关情,须听群众逆耳言。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实事求是的、善意的批评是一面镜子,揽镜自照者,可能会有一时的不舒服,但总能“红红脸、出出汗”,利于病、益于行。把批评当作苦口良药,不要讳疾忌医,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党员干部不仅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襟,还要多多欢迎直截了当、颇有“辣味”的批评。有些来自老百姓的“牢骚话”带刺、不中听,但确实表达着群众的强烈诉求,而且群众愿意对党员干部讲“牢骚话”,也是一种信任的体现。因此,面对群众的逆耳之言、揭短之语,要耐得住性子、受得了委屈、经得起考验。在被点到“穴位”、戳痛“麻骨”时,哪怕有些尴尬、没面子,也要直面群众的不满和自身的不足,端正态度、虚心接受,真正把群众的“牢骚话”听准、听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古人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意为正言规劝,能不听从吗?但听后要真正改正错误才可贵。面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干部要在“牢骚话”中找到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了解工作的得失,帮助群众疏通心中的“郁结”,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同时,扑下身子调查研究,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不断增强抓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群众的“批评声”变成“掌声”,最终让群众有更多“欢声笑语”。

  听什么、如何听、听了之后怎么做,“听”的功夫里见修养,也见作风。作为党员干部,要让逆耳忠言成为知其得失的明镜,不断涵养“善听逆耳言”的品德修为。(屈媛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