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要论

北京对居家观察人员全面检查 走访监督压实各方责任

3月31日,由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纪委和有关部门组成的监督检查组来到楼台村开展监督检查。按照北京市提出的“对现有居家观察人员进行全面检查,落实健康监测管理,确保各项措施严格到位”要求,监督检查组对返京人员居家隔离情况进行登门检查。

“村里还有多少居家隔离人员?”“如何帮助隔离人员解决买菜问题?”在村口,检查组工作人员一边接受体温检测,一边询问村干部。

天竺镇呈“凹”字形环绕首都国际机场,有“国门第一镇”的称谓。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里临空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在此居住。

“这个村外来人口较多,人员结构复杂,是我们检查的重点。”一边往村里走,检查组成员小俎一边向记者介绍。村道旁,“防控就是责任”“共建美丽乡村”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

在一处拐角,检查组敲响了隔离人员刘女士家的大门。

“您好,我们是镇里检查组的工作人员,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助您。别着急,请戴好口罩再开门。”小俎道明来意。

“吱……”门缓慢打开了个缝儿。“你们干啥嘞?”刘女士探出头来,用一口河南方言问道。前两天,她担心所在的公司解聘自己,匆匆从老家返京。

“您今天测体温了吗?身体有没有不适?”小俎拿出工作台账认真地问。

“今天体温,我也不清楚……”刘女士支支吾吾,原来,村里发的体温计坏了,但她并没在意,也没有向村里报备。“俺摸着不热……”

得知刘女士确实存在实际困难,且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小俎拿出一根体温计送给她,叮嘱道:“您记得每天上午、下午各测一次体温,把结果报给房东,由他反馈给村里。特殊时期,千万别嫌麻烦。”说着,小俎又从纸袋里拿出一份防护常识宣传单给她。

在刘女士的道谢声中,检查组又继续赶往其他隔离人员家中。

一上午,检查组敲响了30户隔离人员的家门。记者打开手机,计步器显示13805步。

草草吃过午饭后,小俎回到办公室,将发现的“缺乏防护物资”“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梳理出来,并报给了镇纪委书记。

“咱们出发吧!”下午1点,检查组又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与上午不同的是,他们手中多了几个装有防护物资和宣传资料的纸袋。

下午的第一站是南竺园社区。这个社区离机场近,有很多空乘人员租住,赵女士便是其中之一。日前,她从香港返京,正按规定居家隔离。

由于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当爬到六楼赵女士家门前时,记者已气喘吁吁,但检查组的工作人员却神情依旧。“为了检查,我们经常爬楼,最近我还瘦了几斤。”小俎笑着说。

记者看到赵女士家门上贴着居家隔离观察户的标示和信息表。旁边的联系服务卡上印有“个人防护六步法”和社区干部、楼门负责人以及属地卫生机构联系电话等信息。

刚要敲门,门却自己开了。

“您这是要干什么去?”工作人员拦住正要出门的赵女士。

“我下楼扔垃圾,马上回来!”赵女士有些不耐烦。

隔离期间竟然私自外出,检查组立即拨通了居委会主任的电话,指出管控措施不严等问题,并提出生活垃圾集中消杀处理的建议。

湖北籍的个体户汪先生也住在这个社区,昨天他刚自驾返京。离开赵女士家,检查组赶往他家。“不能出门,生意怎么办呀……”汪先生道出了不安。他在附近有一家门面房,受疫情影响,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开张了。

“您别着急,北京已经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这是我们镇工商所的电话,您可以咨询一下。”小俎安慰道,“另外,您返京的行程信息还要详细填写一下……”

结束一天的检查,已是夕阳西下,检查组向镇机关的方向走去,他们还要总结今天的工作。记者今天走了27953步,他们的步数一定更多。(本报记者 王鹏志 黄媛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