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要论

博物馆这样活起来

“这是鲁迅亲笔记的家用账,他将给家人的零用钱、给母亲的拜寿钱,买煤油、炭以及给女工、车夫的工钱,都一笔一笔记录在这账簿上,既有一个月一小结,也有一年一汇总,体现了勤俭的家风……”3月19日,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姜异新在该馆的网上云直播活动中,向网友讲述了鲁迅在西三条胡同居住时的生活往事。

上抖音、玩直播、搞跨界……这些原本被认为与博物馆不沾边的词,却成为近期博物馆的亮相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次因疫情而起的、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被迫”连线,不如说是新媒体平台与博物馆的生动对接:除了线下逛博物馆,人们还能以怎样的方式接触文化资源?讲解员在博物馆日复一日锤炼出的讲解智慧如何才能辐射更广泛的人群?要如何建立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传播话语体系,通过微博、微信、抖音、淘宝等平台让博物馆和文物重新焕发活力?直播间内,各大博物馆都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亮点看点频出。

看点一:珍贵藏品罕见露面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直播中,工作人员将尘封已久的10件一级文物通过镜头展示了出来。姜异新介绍:“这件大同十一年的方砖砚,是为了这次直播,我们严格按照文物提取流程和操作规范,临时摆放在它当年的位置,供网友欣赏,直播结束,马上回归文物库房。”

线上直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文物的损害,许多博物馆都选择了展示以前没有开放的区域和很少展出的珍贵文物,为大家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讲解。比如甘肃博物馆拿出了此前极少亮相的铜奔马——“马踏飞燕”真品来讲解,三星堆秀出了刚刚发掘的国宝“祭山图”玉边璋,1388岁的布达拉宫在直播中展示了过去极少开放的金顶区域等,让很多文博爱好者大呼过瘾。有网友形象地说,线下看展和直播间看展就是看现场球赛和电视球赛的区别,直播间虽然感受不到现场气氛,但可以有特写镜头和专业的现场解说,无疑成为无法出门时的最佳选择。

看点二:文物像活了一样

“碑林就是这么任性,让大夏石马这么珍贵的文物看厕所。”“柳公权可以算是‘最怕别人去世的人’,因为当时但凡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家里有人去世,都要请他去写墓碑,看看这些碑刻、拓片……”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刚开始自己的直播生涯,就成为了“网红”。他的直播不按套路讲解,时常抖包袱、说段子,金句频出,被称为“国宝脱口秀”。“白老师讲过的文物像活了一样,它们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前世今生。”追看他直播的网友这样评价。

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讲解员就是架起博物馆和观众的桥梁。他们要将观众从书本中带到具体的历史场域中,技术的发展让这样的“穿越”越来越成为可能。“很多人其实是喜欢文物的,但往往看到的是晦涩难懂的知识,就丧失了兴趣。”白雪松认为,在直播间长篇赘述一件文物的外形、材质、年代等,大多数观众不喜欢,“我会注重不同文物穿插讲解,再结合一些幽默的段子和图片展示,希望通过自己的直播,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想让历史与文物变得更吸引人,十分考验讲解员的能力,讲解员需要对文物的历史知识信手拈来,如此才能自如地与网友互动。也因此,在此次博物馆直播热中,涌现出了很多兼顾专业与风趣讲解风格的“网红”解说员,不少网友是偶然从淘宝的购物直播间“串场”到了博物馆的直播间,竟然没舍得走,结果就开始每天准时“蹲守”,成为忠实粉丝。

看点三:开放的互动平台

除了预期中的文物展示、展品讲解、历史介绍外,众多博物馆也在探索直播看展的新形式。比如敦煌研究院直播时,就邀请了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文物工作者现场为大家直播临摹、修复壁画的过程。甘肃省博物馆的讲解员带着观众重新走了一遍“丝绸之路”,直播期间观众可以对展品截图,一年内如果去到馆内拍摄同一展品的照片,就可以兑换博物馆的小礼品。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自己在线上的流量,同时也为疫情过后的客流做了保障。

不同于观众在展厅现场听讲解时单纯接受的状态,在直播间这个更加轻松的平台里,网友们一边享受解说员的精彩介绍,一边在直播间提问、讨论、解说、表达。在苏州博物馆的直播中,当工作人员拿出其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时,有观众评论“这咖啡杯应该不便宜”,而当珍藏的龙袍亮相时,又有网友要求“衣服上个链接”。这些有趣的互动,给予博物馆文创产品诸多启发,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也无形中增强了其“带货”能力,如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在云直播中,就帮助农民售出了大量蔬菜,收获不少点赞。

每个时代都有相伴而生的文化,“直播文化”成为当下时代文化的一种。几年前,博物馆领域还有过入驻直播平台是否会出现泛娱乐化的探讨,而在今天,博物馆也以夯实的直播内容证明了,做网络直播不会“掉粉”失去专业观众,而是通过网络普惠更多公众。博物馆主动或是被动做起了直播,也是时代的印记,在承载历史文明之中融入了当代文明。

现在,每天都有数千万人次通过各种直播平台“云游”博物馆。那些从来没想过要去博物馆的人,那些在大山深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无论是谁,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打开手机就能看到中国最优秀的展览和最珍贵的文物。博物馆和民族历史,不再受制于地理空间的束缚,也不再受限于书本和文字。这些切实可感的实惠,就是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最好的注脚。(郝思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