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要论

干货满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最强大脑"们都说了啥?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

  外星生命、黑洞、脑科学、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精彩话语让众人大呼“过瘾”“解渴”,一阵阵掌声响彻会场……10月29日至11月1日,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9),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举行。包括40多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众多全球顶尖科学家济济一堂,深入交流。这些全球“最强大脑”们都说了些啥,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尽情展望,未来已来

  原子钟的存在对GPS(全球定位系统)至关重要,有了原子钟,人类将可获得更精准的GPS。此外,原子钟在其他领域应用也颇值得期待,有望在非常高精度测量区域“表现优异”。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

  我们正在设计海水淡化船项目,但还没能付诸实践。我们设想,将海水淡化厂完全搬到船上,而船直接在海里收集海水,淡化完毕后运往港口。预计每立方米淡化后海水的价格低于1美金。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

  机器人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定会代替人类岗位,而地区的产业转型或许能通过将现有劳动力与机器结合,由政府引导展开大规模的新岗位培训,从而降低新技术带来的传统岗位失业率。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或许未来医生的作用会发生巨大变化:以前患者觉得医生是“上帝”,如何诊疗几乎完全依赖医生,是单向的信任;但未来,在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帮助下,医患之间更将配合彼此,共同来改变患者治疗后的命运。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

  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大量使用会造成污染,并不是理想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而核能在这方面的潜力,则非常之大。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拉德·霍夫特

  世界上不久便将出现AI数学老师,既能解算也能推理,完全可以替代人类数学老师。在25年之内人们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数学教学

  ——1998年菲尔兹奖得主蒂莫西·高尔斯

  上下求索,破解谜团

  生命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关键是如何进行各种元素的组合。我们也很好奇:在地球上,第一滴水是如何出现的?是地球刚刚出现时就有的,还是后来再出现的?随着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将来我们必定会得到一些关于生命的答案。或许一些星球上曾存在生命,只是因为和人类存在形式不一样,所以被错过了。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

  创新的方法已经出现——探测系外行星的生物信号。如果那里存在生命活动,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外星人,行星的光谱应该会表现出某些特征。那么,这些特征是什么?这需要全球青年天文学家深入研究。高精度仪器的研发,也是摆在青年科学家面前的难题。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

  治愈癌症,这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但需要因“癌”而异。有些癌症人类已能很好应对,也有未解难题。我们希望每一位癌症患者能得到个性化的有效治疗,而这是极大的挑战。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常常睡眠不好,白天总想睡觉;如果晚上尽可能减少光照,可能会缓解这方面的症状。从快半世纪的睡眠研究来看,可以找到睡眠与寿命之间的关系,即睡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缩短寿命。但从严谨角度分析,我们无法直接做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不知道是否有潜在疾病引起睡眠模式的改变,或者疾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为关键。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得主者迈克尔·罗斯巴什

  脑科学的重要性,更反映在它的未知。时至今日,人类仍不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爱情的反应到底如何发生?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有才华?想知道人类这台精密仪器到底怎样操作的,这就是研究的初心。

  ——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

  我们还在努力,希望能够证明霍金是错的,希望能够证明黑洞并不违反量子力学基本的原理。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卫·格罗斯

  科学家,是这样炼成的

  当身边环境中的人都比我聪明、比我博学,发现自己不再是佼佼者的那一刻起,或许就是我们进入最飞速成长的时候。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威廉·凯林

  年轻科研人员不要盲从,不要妥协。遇到问题,有些人会选择寻求导师的帮助,有些人则会降低要求,这些人都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

  ——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斯蒂芬·布赫瓦尔德

  作为科学家,可能我们看世界会戴上特殊的眼镜。但我们经常会问自己,现在看到的东西是否与研究有关?我们会试图从工作角度,来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东西。比如氧气是生活中的日常,又是我们所研究的领域。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雷戈·塞门萨

  要先有广泛的兴趣,再找到爱好,最后才是瞄准一个学科方向努力。你不要过早地背着负担,成天去想研究的东西能否进入实际运用环节。想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就不要过早地选择方向,限制自己,哪怕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改专业,只要你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没变。

  ——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

  是好奇心驱动了科学。科学家要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顿··格拉肖

  科学,需要开放、协同、共享

  当今科学发展呈现出多点突破和交叉互融的基本格局,这样的趋势使得开放、协同和共享的合作不但是我们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基础,更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前提。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罗杰·科恩伯格

  没有一个国家能垄断科学,认为可以通过建围墙保持领先,是完全错误的。科学具有国际属性,科学家彼此分享研究进展和想法,对每位科学家都是有利的。毫无疑问,科研既有合作性,也有竞争性。只要科学共同体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展开合作,就能形成良性竞争。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我认为基础科学没有国界,应该开源共享。而且更加大规模、高层次的合作是必要的。特别是位于中国贵州的FAST天眼,在最近三年的调试期里,就已经发现了100颗脉冲星和磁暴,这就是跨国界开源共享的价值。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泰勒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资料来源:新华社、解放日报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