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要论

走在大路上·细节 1977年的大学招生为何推迟?

  9月19日晚播出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八集《伟大转折》,讲述了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的故事。对于很多人而言,那一年的冬天是火热的,关闭10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数百万名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考生涌进考场。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被废除,各大学停止招生。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及“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0年至1976年,按照“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原则,全国招收工农兵学员共七届94万人。但由于废除了招生考试,学员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

  教育改革怎么搞,大学怎么办?成为当时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1977年8月4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来自科学院系统和高等院校的33位专家学者参加。8月4日至8日,邓小平自始至终都亲自主持座谈会。

  会上,当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谈到清华大学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时,邓小平插话说: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当时最年轻的会议代表,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发言提纲,激动地说:“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知青、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了招生名额。”

  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在座的老教授和专家们一致建议改革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并强烈呼吁立即恢复高考制度。

  但在此之前,教育部6月在太原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已经决定继续推行“文革”后期确定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并刚刚将方案上报中央。各地正按照会议精神,准备高等学校招生工作。

  邓小平问参加座谈会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是不是来不及了?刘西尧说,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邓小平又问,(招生会的)报告送出去没有?刘西尧回答刚送出去。邓小平听后当即要求教育部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并斩钉截铁地说: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就此到来。

  从复习备考到正式考试,全国掀起了一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新华书店的一名老员工回忆,当时,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面世,就引发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的壮观场面,印刷厂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

  由于资源严重短缺,如何解决高考试卷纸张,成了当时教育部的一大难题。最后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临时调用原本用于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先行印刷高考试卷。

  恢复高考后的冬夏两季,全国共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同挤“独木桥”。40.1万多名考生最终走进大学校园,录取比例为29∶1。

  “如果没有77年、78年高考,那我可能会像我表哥一样,在建筑工地搬砖。”1978年,从部队复员仅仅两个月后,刘震云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中文系。

  同样在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得知消息,张艺谋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跑到考场。彼时,他正在陕西农村插队,和农民一起下地干了三年,后来被招到咸阳棉纺织厂当搬运工,一干又是七年。后来,张艺谋如愿考上北影,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高考的恢复,不仅是这些“追梦人”个体命运的拐点,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从此,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念,国家发展汇聚起强大能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郭兴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