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家风写入故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9-06-14
近日,北京演艺集团和北京电台联合,将我编剧的话剧《家风》改编成同名广播剧,在北京电台新媒体客户端“听听FM”连载。该剧讲述两个家庭三代人,因传承不同的家风,其子女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令人唏嘘。
40年前,老周因救老杨而牺牲,周家儿女继承父志,以“做好人行善事”为做人原则,走正路、行大道,成为被人称道的人民公仆,在抗洪抢险中,大儿子周大华不惜献出宝贵生命。杨家信奉“人要顾着自己好,自己好才能够本”的自私理念,其子杨成功侵吞国家财产,损害百姓利益,违纪违法,最终深陷囹圄。40年后,两家孙女在墓前相遇,杨成功之女对周大华之女说“我能不能叫你的爸爸一声‘爸’?”
自己的爸爸虽然活着,可是女儿却以他为耻,要去认一个躺在黄土里的人为爸爸!
70多岁的老杨,跪在自己救命恩人的墓碑前,情何以堪?子不教父之过!真的太打脸了!
这种震撼不是几句说教能带来的,故事的力量直击人心!艺术源于生活,是每个平凡人生活的写照。看故事、听故事就是自己在照镜子。
几年前,我创作了反腐话剧《亲情锁链》,讲述一个清正廉洁、受人拥戴的副市长,因为受母亲、妻子、女儿、侄儿的亲情绑架,步步失守,最后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该剧在当地巡演,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干部和家属写观后感,也不断有人和我讨论故事情节,为剧中人物命运而感慨,并为他们设想不同的结局。
人物是虚拟的,剧情是虚构的,但是带来的反思却是真实而深刻的。自己不是副市长、也不是副市长家人,但是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和剧情很相似,这些想法和行为看似合乎人性,但却有悖原则;看似合乎情理,但却违背法律。如果不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很容易失守底线。剧中的故事给观影者敲了一记重重的警钟。
当亲情被腐败绑架,亲情就会变成一条无形的锁链。《亲情锁链》带来的反响让我认识到,将家风故事搬向舞台,或许是家风教育和廉洁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值得探索。
2016年,我创作的《归程路迢迢》获得第二届曹禺杯剧本类优秀奖,讲述了海外追逃的故事,题材具有警世意义和时代画面。
《归程路迢迢》故事分为了三条情节线,第一条线讲述主人公在国外考察期间,惊闻自己以权谋私受贿隐情暴露,仓惶潜逃、非法滞留国外,但仍然无法逃脱良心的审判;第二条线是主人公违法犯罪和出逃给家人带来深重伤害,相爱至深的妻子精神受到重创,90岁的母亲从想念到知情最后抱憾而死;第三条线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省委追逃办一方面通过电子邮件加强劝返,另一方面借助国际警力严格监控,最终将其擒获,押解回国。我用心理观照的方式,将视点回到“人”上面,以贪官的视点切入叙事,展示犯罪逃亡路上的心路历程,尽量呈现文学精神和文学魅力。
最近创作的话剧《家风》其实讲述的是很多家庭的故事。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会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想未来,从中就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的家风。看似只是一句话、一个行为的问题,但它随风潜入夜,影响着一个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作为家庭的长者,应明察秋毫,及时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予以提醒或修正,确保正确的航向!
我的爷爷是一个修鞋匠,修了一辈子的鞋,到了80岁,仍然上街摆摊,乐此不疲。有一次,一大家人吃饭,我4岁的孩子嚷嚷:“我不和太爷爷坐,太爷爷又脏又臭!”太奶奶抱起他,哄他:“好!好!宝贝和太奶奶坐一起!”太爷爷严肃地对我儿子说:“太爷爷修的鞋臭,但是太爷爷做的事不臭。”后来,老人家上街修鞋时,经常将我儿子带在身边,让他体味手艺活的辛苦,也体验其中的满足感。
儿子10岁时,给我讲一件事:他和同学一起去路边买烤红薯,烤红薯的大爷将红薯递给他,他会说:“谢谢您!”而同学什么也没说,儿子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谢谢呢?”同学却说:“他赚了我的钱,为什么还要我谢他?”
我听了很感慨。一个小小的细节,能够反映出儿子对别人劳动的尊重,而这也源于太爷爷的及时纠偏。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人身在其中,并不能及时察觉家风建设细流无声的影响。我们在看别人的故事时,往往就能敏锐发现其中的对错,能起到“以镜正冠”的作用。
家风教育是当前廉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育对象基本覆盖全社会,其年龄结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对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俗易懂、鲜活生动、老少皆宜、妇孺皆知。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等都是以故事的形式,给我们以教育、熏陶、引导。希望和更多的同仁一起,为家风教育贡献我们手中的笔!(吴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