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而偻”的谦卑不可少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6-08-12
历史学家维特克说过,“上天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这提醒领导干部,高人一等的思想不可有,谦虚谦卑的品格不可少。
我国自古就极力推崇谦卑。《易》曰:“谦,德之柄也。”又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春秋时期的宋国人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官每升一级,谦卑的态度也升一级。历史上,像正考夫那样的官员不乏其人,唐人岑文本被封为中书令时“职高忧惧”,清人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谨言慎行”……他们都有官高而忧、职高而谦的自警自省,故而得以善始善终、留下美名。
愈大愈惧,愈强愈恐。习近平总书记曾严肃指出:谁有资格犯大错误?我看还是高级干部。高级干部一旦犯错误,造成的危害大,对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大。对领导干部来说,当有“官高而忧”的自省,“一命而偻”的谦卑,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时下,很多被查被纠的领导干部,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谦卑,自高自大,搞一言堂。不是“一命而偻”,而是官高脾气长、官升胆子大。譬如,湖南怀化市原副市长李自成,曾担任过县委书记,外号“李闯王”,他在忏悔录里说:“(我)认为县委书记是一把手,高高在上,前呼后拥,一呼百应,权力不受制约,经常任性而为。”事实证明,缺少自律,飞扬跋扈,任性而为者,鲜有不落马的。
“饱满的稻穗总是谦卑地低着头,空瘪的稻穗才会高傲地仰着头。”“一命而偻”的谦卑不是做作,恰恰是一种清醒、一种睿智、一种境界。官位越高,权力越大,身上为民的担子就越重,科学决策的要求就越高,更需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听听专家、同事、群众的意见,更需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倘若官高而喜、官高任性,工作中把自己当老爷,生活中把自己当老板,决策中把自己当老大,听不得他人意见,必然会脱纲离谱、脱轨越界,离贪腐堕落也就不远了。
事实上,一个人只有保持谦卑,既干净又干事,既有守又有为,才能具备高尚的品格,达到至善至美之境。身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到八九十岁高龄时,仍然自谦“纷纭万有识之微”,保持着“学习当如卒过河”般不自满的劲头和境界。他对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却一直“甘为民仆耻为官”,从不居功自傲。
人誉我谦,平添一美;自高自大,又增一毁。很多为官者,刚开始还保持初心,最后却丢掉了谦卑,重要原因就是官位大了,围拢的人多了,溢美之词也多了,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这样时间一久,必然会双眼蒙蔽,耳根子软,头脑不清,迟早会出问题。
古人告诫,做官不可太像“官”;今人提醒,莫因马高人自大。每名领导干部都要时刻保持“一命而偻”的谦卑,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告诫自己,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警醒自己,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鞭策自己,才能不变初心、永葆本色。(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