谄媚之风何时休?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5-11-03
你是谄媚者吗?你身边有谄媚者吗?
人际交往心理学中,谄媚,被认为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即个体采取投他人所好的言行举止,努力使别人感觉良好。然而,谄媚一词往往带有贬义,谄媚者也往往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热脸笑对领导,冷脸怒对百姓。一段时间以来,谄媚之风盛行,一些党员干部为了仕途顺利,不专心干好本职工作、不注重提升业务能力,反而醉心于讨好领导、巴结上级。如此歪风,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污染了廉洁清明的政治生态。
1 “谄媚者”奉上“精神鸦片”
谄媚者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绞尽脑汁溜须拍马,四处钻营投人所好。而其种种表象,又不尽相同。
——吹捧奉承的“歌颂者”
“高!实在是高!”配上竖起的大拇指和夸张的表情,这就是“歌颂者”的惯常表现。常言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听溢美之词,久而久之,忠言越发逆耳,良药更加苦口,妄自尊大的脾气逐渐养成,党纪法规也成了摆设。“围在我身边的都是些怀着不同目的对我阿谀奉承的人,久而久之,那种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美好感觉就像鸦片一样,让我上瘾,让我满足。”四川省彭州市原市委书记陈家荣在忏悔录中写道,“渐渐地,自己那点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被得意忘形淹没了,最终钻进了自己为自己布下的陷阱。”
——保驾护航的“陪读者”
谄媚者的另一种技能是甘当绿叶,以陪衬领导的“英勇善战”。今年8月,某市篮球联赛中,该市市长在球场上交出连续两场比赛得分50+的成绩。有人调侃,纵观职业篮坛,除了科比,能在单场砍下60分并且连续两场得分过50的球员,真可谓凤毛麟角。
有意思的是,各地领导在比赛中摘得桂冠已成为公开的“潜规则”:某市市长在市直机关足球比赛中连进4球,网友高喊“市长,国足召唤你!”还有一位已经落马的市委书记在龙舟表演赛中连续三年夺冠……更荒唐的是,某市街道办事处举办篮球赛,主办方特意把比赛规则修改为“领导进球多算1分”。赛场如官场。给领导送球、送牌、送分,虽不能成为上纲上线的违纪理由,但运动场上还遵循“领导在哪儿,胜利就在哪儿”的“潜规则”,的确让人担忧。
——投其所好的“追随者”
“我能清晰地说出每一位领导的喜好、星座、血型、生辰八字……”这是今年春晚小品中的一段经典台词。现实中,甚至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谄媚者。领导爱喝酒,就一箱一箱地往他家搬;领导爱抽烟,就时不时送上一条好烟;领导爱打牌,再忙也奉陪到底。谄媚者深知,有了共同的爱好,更容易跟领导打成一片,甚至称兄道弟。既然成了朋友,有困难时请领导帮一把,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领导干部的个人爱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谄媚者攻破个人防线的突破口。
2 “精神鸦片”为何威力巨大?
谄媚,看似高深莫测,却又触手可及;虽不违纪违法,却影响恶劣。为什么谄媚如此普遍?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恐怕是首要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干部任免权,使一把手掌控的权力具有相当的魔力,可以驱使、支配其他的任何权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说。而谄媚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正是希望领导干部手中的这项权力为己所用。没事儿就往领导那凑,领导爱听啥就说啥,想干啥就设法解决,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天天朝夕相处,领导干部自然愿意选择对自己百依百顺的下属,有时却忽略了对能力和品行的考察。而谄媚者正是利用了这种偏好,造就了特有的晋升“软实力”。
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本该用来监督领导的眼睛,却用来散发谄媚、讨好的眼神。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近些年来,一些党的基层组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越来越淡漠了。一团和气中,诤言直谏者受到排挤,谄媚投机者不断受益,谄媚之风慢慢盛行,政治生态逐渐恶化。
如果指责,有人会辩解说,我是真心崇拜领导,而且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的确,有些谄媚者即使得不到实际利益,却依然乐此不疲。深究其原因,还在于权力崇拜,特别是对能够私用的公权力的崇拜。而这种崇拜与长久以来谄媚者获利的先例不无关系。在看到前辈们“成功”之后,更多年轻人无心努力奋斗,反而热衷于钻营投机,试图通过谄媚谋取私利。
3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还需祛除谄媚痼疾
刹住谄媚之风,并非易事。因为其来无影、去无踪,无法定性定量。但其影响之恶劣,却不容忽视。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按规定、按法律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做到严以用权,虑必及法。要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有效约束,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只有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符合原则、程序、规矩、法律,不越红线、不逾规矩,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领导干部才无法“任性”用权,谄媚者谋权私用之路才可能被斩断。
杜绝谄媚现象,还须开展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善意指出他人的错误,是负责之举;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亦展现自身胸怀。批评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正如民间俗语所说,“不看广告看疗效”,无论是上级、同事、下属,不但要听领导“如何说”,更要看领导“怎么做”。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廉洁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谄媚成功有了先例,溜须拍马便入了轨道,广大党员干部也会受到邪气入侵。如若政治清明,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崇廉尚实,谄媚者便无“施展拳脚”的空间与机会。要防止谄媚之风蔓延,更重要的是营造清正廉洁的风气。而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应时刻警醒、自勉,加强道德修养,经常“洗洗澡、治治病”,远离谄媚者,及时制止谄媚行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本报记者 曹溢 通讯员 赵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