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早有耳闻”成后话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5-08-20
“朱家臣人走到哪里,发票就报销到哪里!”河南省周口市政法系统、县区党政机关干部,甚至银行、高校等领域的干部,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基层单位收到他“派”来的发票“五花八门”:有烟票、酒票,有礼品票、书票,有买资料票、购物票……这些问题是河南省委第四巡视组在周口市进行巡视回访期间发现的。从“不断接到举报”的事实看,时任周口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朱家臣的这一伎俩在当地官场可谓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领导干部有什么特殊爱好,比如爱喝酒抽烟、爱文玩字画、爱泡脚按摩,甚至是贪财好色等等,在官场舆论上往往都有与其程度相匹配的反映: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当地人称“武爷”,他不仅“重义气”,还与重庆市原副市长王立军一样都是分管领域的“发明家”;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好迷信,不仅私人公家的事情都让“大师”说了算,而且自己也俨然半个“风水先生”……在地方上,尤其是一些县市区单位,一些领导干部的“劣迹”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即便普通干部群众也“早有耳闻”。
“早有耳闻”,当这四个字说出来的时候,往往腐败分子已经到了接受组织调查或是司法审判的地步,看似轻描淡写的四个字更像是展现自己的“先见之明”:早就知道此人会有今天!普通干部群众都知道,那当地党委和纪委就没听到过相关消息?不太可能!首先,党委和纪委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跟其他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有着太多的交集,此外,从个人的“习惯爱好”到沦为其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干部,党委和纪委一点风声都得不到?只能说是工作不力,是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都没有落实到位的具体表现。
其实,出现这些情况更是工作理念出了问题。有的认为党员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言论自由”,私下里说点政治段子、发些与中央不同甚至相左的言论是“人之常情”,不宜上纲上线;有的认为出入高档场所吃吃喝喝、到娱乐场所泡脚按摩、与形形色色的人“称兄道弟”是个人兴趣,只要不是公款消费;有的认为求仙拜佛、请大师指点古已有之,只要把工作干好了,这些都不是问题……殊不知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小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理想信念,对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而言,是小问题吗?
正因为当作小问题,你不管我不问,自己不想得罪人落得个清净,而那些党员干部则更加有恃无恐,规矩和纪律意识越来越模糊,胃口和胆子越来越大,致使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苗头性问题演变成严重性问题、一个人的问题演变成一群人的问题。很多腐败分子锒铛入狱后“埋怨”组织“要是早点有人和我打个招呼、提个醒,我也不至于走到这步田地”,说实话,在他们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的时候,即便有人提醒也未必能听进去,未必真当回事。可这不能成为党委和纪委不去经常性地监督提醒的借口,抓早抓小是“上医治未病”,是潜绩不是显绩,但教育和挽救更多的党员干部比查处多少“老虎”、“苍蝇”都更加“功德无量”。
“抓早抓小”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养痈遗患,是保护党员干部干净成长、维护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苍蝇的危害人们“早有耳闻”,可当“苍蝇”都在你旁边嗡嗡乱叫了,又怎么能“充耳不闻”,听之任之?不让“早有耳闻”成后话,就是要强化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违反纪律规矩的微小问题,及时预警、及早纠正,防止问题升级和蔓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