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

衡量工作得失的评价尺度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根本标准”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根本标准的指引。根本标准是指事物在本质、特点、目的等方面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制定其他标准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根本标准的重要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治党治国治军方面提出一系列根本标准。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提供了评价尺度和根本遵循。

  2012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一文中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把党章各项规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各项事业中。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依据和总遵循,也是全体党员言行的总规矩和总遵循。全党学习贯彻党章的水平,决定着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水平,决定着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水平,决定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以党章为基本标准,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以党章为根本规则,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对遵守党章、执行党章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党章意识不强、不按党章规定办事的要及时提醒,对严重违反党章规定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全党共同来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合理引导改革预期,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改革,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2016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时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以提高作战指挥能力为根本目的,一切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根本标准,扭住制约联合作战指挥的矛盾和问题寻求突破。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建立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标志性举措,是构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历史性进展,对确保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军要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持之以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冯俊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