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北京故事④】“精准课堂”小记

   编者按:自2016年10月中央赋予北京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北京坚持首善标准,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和制定监察法积累了有益经验。北京纪检监察网开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北京故事”专题,介绍基层单位在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的闪光点。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北京故事④】

  

   “精准课堂”小记

  
  “刚转隶过来集中培训时讨论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中的当事人已经被刑事判决了,但是因为他的档案丢失,他所在党组织无法对他进行处理。”刚刚告别了“检察蓝”,从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转隶到丰台区纪委区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的谢巍,对于这个案例百思不得其解,“已经被判决了那就应该除名啊,有什么不好处理的呢?”更让他意外的是,当他投入到区纪委区监委的实际工作时,竟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此时他才意识到,在主体材料不全的情况下确实无法立案。他回想起最初自己头脑里的“想当然”,不禁感叹:“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幸运的是,就是这个他一时不知如何解决的棘手问题,在不久后区纪委区监委开办的一次“精准课堂”上,让他找到了答案。“通过参加‘精准课堂’的学习,我明白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要主动与审理室沟通解决。”

  谢巍所提到的“精准课堂”,是丰台区纪委区监委适应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人员的深度融合和工作流程的磨合而设计开办的“每月一课”业务培训。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和“准”:选题精、内容精、时长精,涵盖纪检监察业务各个方面,每次2至3小时,讲授的都是纪检监察干部最实用的“干货”;发现问题准、解决问题准、引发思考准,环环相扣,对于促进纪检监察干部思维方式和实际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谢巍在“精准课堂”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偶然。“开课之前,组织部门专门针对业务部门进行了培训需求意向调查,深入了解干部履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棘手问题,再与相关领域的骨干、专家沟通,确定讲授内容,确保‘对症下药’。”区纪委常委、组织部长鲍书田介绍说。

  如今,在丰台区纪委区监委的每个业务部门,都放着一份《执纪审理规范要求》,这份由“精准课堂”第一课的课件整理而成的文件,已经成了干部履职的重要参考之一。不仅如此,“精准课堂”的讲师——审理室主任云强最近也成了“红人”,他办公室的门一直敞开着,还时常在楼道里被请教问题的干部们“围追堵截”。云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2013年从丰台区人民法院调至区纪委工作,转隶干部现在遇到的困惑,他都经历过。“我有恶补党纪政纪处分相关规定的切身体会,也在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经受了诸多历练,更重要的是,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政治站位不够,单纯用法律思维应对纪检监察工作,会陷入‘要么处理重、要么查不动’的困局,所以我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少走弯路。”云强说。 

  “精准课堂”时至今日已经举办了5期,如云强一样,各有所长的讲师们按“学员”所需精准授课,答疑释惑,为大家指点迷津。由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李正斌主讲的《八项规定解读》,党风政风室主任蒋家强主讲的《关于执纪监督工作》等课程都让大家受益匪浅。

  “‘精准课堂’缓解了我的本领恐慌情绪。”任职于审理室的王亚宁坦言,“虽然我在纪委已经工作近5年了,但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对象扩大了,执纪审查程序变了,调查措施也不同以往,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自打‘精准课堂’开讲以来,我和转隶的同志共同学习,懂的一起听,不懂的重新学,一点一点找回了自信。”

  “我真怕出错。”这是半年前谢巍真实的工作感受,而且与他状态相似的同志不在少数,也正因如此,大家虽然成了“一口锅里吃饭”的战友,却在工作中呈现出“纪不言法、法不言纪”的怪现象。“精准课堂”从细微处着力,为撬动僵局提供了一个重要支点。“这个课堂把大家的劲儿往一块儿拧,让我们有了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信心和力量。”一个小小的“精准课堂”,成了两支队伍实现“化学”融合的催化剂。

  点 评:
  精准化、预约命题式的业务培训,对于有效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后纪委监委的工作磨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加速了纪检监察人才队伍的深度融合。(文/马春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