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国外执政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时间:2014-03-2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执政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国外一些执政党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党的建设,努力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巩固并扩大执政基础,以党内民主带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引入新技术手段开展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外执政党自身建设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难以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党员和传统选民的凝聚力有所下降。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人们对政党政治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从单一的权力斗争转向经济社会发展,更关心哪个执政党能够推进国家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解决好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种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分散化甚至“碎片化”,各国主流政党已难以依靠泾渭分明的政治理念和路线纲领整合复杂、多元的民意诉求。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面临重大挑战,一些党甚至因此陷入困境,对党员的凝聚力、感召力下降。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党的组织建设带来许多新问题。近些年来,发达国家民众的政治冷漠情绪蔓延,许多执政党都出现了党员人数下降、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一些执政党着眼于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加快了建设全民党的步伐,但也带来党员队伍庞杂、利益难以协调,甚至一些基层组织在开展活动时无法做到行动一致等问题。
  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缺乏活力,运作方式有待革新。在许多西方国家,与其发达的社会民主相比,一些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进程十分缓慢。许多执政党的精英建党、精英治党模式难以适应媒体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能为党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党内活力和创新的动力不足,党员对党的前途缺乏信心,纪律松弛,基层组织、党员个人的作用不断弱化,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更是无从谈起。
  普遍存在党群关系向官民关系演变的现象,一些执政党腐败问题多发,对党的执政前途带来巨大风险。在履行治国理政职责的过程中,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容易形成官民关系,加之一些执政党不能及时克服和抑制官僚主义倾向的发展,使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日渐疏离。
  国外执政党的应对之策
  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要求,加强执政党理论纲领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力求获得最广泛的民众认同。很多国外执政党在保持核心价值观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力求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包容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左右翼政党都在重新定位,修正一些比较激进或极端的政策、主张,扩大党的纲领和政策的包容性。以英国工党为代表的左翼政党提出了混合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思想的“第三条道路”;以德国基民盟为代表的中右政党也以全民党、中间党自居,“向中间靠拢”,以争取占据社会主体的中间阶层的支持。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一些在经济社会政策上向新自由主义倾斜的左翼执政党遭到选民惩罚,但发达国家执政党在政治理念特别是执政理念上继续向中间靠拢的趋势不会根本逆转。
  重视吸纳社会精英和青年充实党的组织队伍,争取最大程度地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一些执政党为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在维持原有政治支持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跨阶级联盟,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力图塑造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党形象。德国社民党强调,要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英国工党宣称要努力“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合作,不仅应成为人民的党,而且应成为“商业界和企业界的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设立青年团,通过在年轻人中招募该党的支持者和团员等做法,协助人行党维持执政地位。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1998年正式宣布安人运应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容纳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政党。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妥善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努力使执政党党内生活富有生机和活力。西方政党主要着力于扩大普通党员对党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和增强基层组织的作用,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如葡萄牙社会党主张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强调党员在信仰和思想上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提出“不怕分歧的立场,只怕迁就的沉默”。一些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在对西方民主渗透加强防范的同时,赋予党员对党内事务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探索信息化社会构建新型党群关系的新方法,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西方政党十分重视协调处理好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例如德国社民党提出要从“新闻报道的对象”变成“影响新闻媒体报道的主体”的目标。越来越多的执政党借助因特网等高科技手段,加强中央与地方、中央领导与普通党员、党员与民众的对话与沟通。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德国基民盟和社民党、日本自民党等发达国家主流政党较早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不仅提供党的重要文件,介绍党的历史和现状、有关组织情况,而且把政党活动体现其中,发布重要新闻,公布党正在讨论的重大问题、各种倡议和文件草案,并建立各种讨论室,提供交流平台,征求对党的意见建议,网上还可以申请入党、交党费、捐助等。
  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预防和惩治腐败,努力塑造党的清廉形象。越共把“贪污腐败危机”看作革新开放事业面临的四大危机之一,将其上升到“国难”高度,强调反腐是“对党、对人民革命事业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关键任务”。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党时就提出“打倒腐败”,对贪污腐败“零容忍”,不断健全防腐、反腐机制建设,加大惩治力度,一些高级官员因为腐败问题受到严惩,有的畏罪自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在实行严刑峻法的同时,推行“高薪养贤、厚禄养廉”政策,使得各级政府官员既能保持清廉,又能过上体面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腐败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