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金砖国家如何应对腐败高发期系列报道之南非篇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3-08-21

  “非国大”全称为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1912年建党,1994年起执掌南非政权,现有党员约120万人。非国大取得政权后,面临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转型,这一时期,部分党员贪图享乐、脱离群众、纪律松弛、消极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

  “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后遭遇腐败之殇

  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白人垄断了经济资源,黑人收入少得可怜,而且长期清苦的革命斗争也不具备享乐条件。1994年非国大执政后,非国大不少党员立即要求“政治上翻身,经济上也要跟着翻身”,认为自己在种族歧视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理应得到补偿。非国大通讯委员恩格亚马公开称,“当年参加反种族隔离斗争,可不是为了受穷”。“南非之父”曼德拉十分忧心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害怕“他们像第一次走进糖果店的孩子,一旦触及政府资金就再也不肯撒手”。这一担心并非多余,事实上,自非国大执政以来,腐败问题如影随形,一直侵蚀着非国大的公信力和执政根基。

  高层违纪现象突出。2010年,南非警察总监塞莱比因收受毒贩17.5万美元贿赂和伪造证据被判入狱15年。塞莱比曾是国际刑警组织首位黑人主席,被誉为“了不起的塞莱比”、“南非的骄傲”。继任者塞勒又因违规高价租赁办公楼被迫辞职。塞勒下台后,费耶加作为南非第一位女性警察总监,上任不久就有丑闻被曝光,她拥有股份的一家公司竟然为南非警方提供IT服务,涉嫌利益输送。

  利益冲突状况普遍。非国大不少党员干部热衷经商,造就了党内一大批“官员富豪”。2012年,南非公共服务委员会调查发现,在公示财产的高级官员中,公共工程部利用私企获取政府合同的人员竟占总数的29%,人居部和交通部各占28%,卫生部占14%。南非审计部门称,林波波省教育部门有600余个大型合同被官员获得,东开普省3/4的政府合同落入政府官员及其亲属的公司。非国大反种族隔离斗士拉马福萨曾参与创立全国矿业工会,为与矿商斗争,多次发起罢工活动。但是,拉马福萨进入非国大高层后,利用个人关系网从事矿业生意,成为南非最富有的亿万富翁之一。青年联盟前主席马勒马自称是穷苦百姓的代言人和“唯一受到贫民窟欢迎的政治家”,但其生活却异常奢华,开名车、戴名表、住豪宅,衣服都要欧洲著名服装设计师量身定制。2013年,马勒马因做生意拖欠税款超过1000万兰特(注:1兰特约合0.6元人民币),被没收的两处房产,总价值超过800万兰特。此外,非国大还设有投资机构总理府控股公司,专司筹集政党活动资金。自2003年成立以来,公司参股的企业多次获得南非大型国有企业的巨额订单,获利数以亿计。

  公共资金管理不善。2013年3月,南非审计总署称,2012财年审计发现违规公共开支超过313亿兰特,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水利和卫生设施支出,可供南非20%的小学生完成一年的学业。在261家中央和省级单位中,获得无保留审计意见(洁净意见)的只有76家,比2011财年下降11%,比2010财年下降23%。在接受审计的283家市政当局中,只有5%审计合格。特别调查局前局长霍夫梅尔在议会作证时称,至少40万名公务员违规享受各种好处,20%的政府采购资金去向不明,数额高达38亿美元。由于管理不善和腐败严重,多个省政府部门被南非财政部接管,包括豪登省卫生厅、东开普省教育厅以及林波波省5个部门。除政府部门外,最大反对党民主联盟还将矛头直接指向非国大,指责非国大官员花起纳税人的钱来毫不吝惜。根据民主联盟公布的调查报告,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非国大购车支出4740万兰特、酒店费450万兰特、会议费和餐费2.03亿兰特、宣传费1650万兰特……总开销近10亿兰特,足够7775名教师一年的开销。

  “后曼德拉”时代党争凸显、惩腐不力

  1999年曼德拉引退后,非国大内部党争和分歧暴露无遗。2008年年底,前国防部长莱科塔、豪登省前省长西诺瓦等非国大要员宣布脱党,另行成立人民大会党,致使非国大走向分裂。

  2012年下半年,非国大自由州省分部的两大派系将党内选举问题诉诸法庭,导致新当选的省领导班子被宪法法院裁定为无效,非国大不得不解散省执行委员会,另行举行选举。2013年初,非国大派出工作组接管林波波省分部,批评省长马塔勒违反党纪,单方面宣布对矿产资源实施国有化并无偿没收土地,属于“既违背政府政策,又不符合执政党立场”。2013年7月,西北省特洛奎市的非国大议员集体倒戈,两次将同属非国大的市长赶下台,另行选举来自反对党的康姆布林克为市长,被非国大发言人称为是“完全违背党章,令人难以接受,不可原谅”。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党派竞争,个别党员甚至还铤而走险,雇凶杀人。

  惩处腐败失之于宽。据统计,2004年9月至2012年11月,根据国家反腐败热线的举报线索查处的腐败案件中,1504名官员被开除,341人被给予警告,16人被降职,仅有202人被起诉。2012年5月,约翰·布洛克在面临腐败、欺诈、敲诈等刑事犯罪指控情况下,依然第三次当选为非国大北开普省主席。2012年7月,豪登省住房厅前厅长迈莫兹因用公款报销个人购画费用被迫辞职,但同年年底当选为非国大全国执委。经合组织称,2009年初南非反腐败机构天蝎队被解散后,新成立的飞鹰队重点转向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查处的腐败案件数量直线下降。据统计,在天蝎队解散后移交的287件案件中,最终只有38件案件依法查处后移交法院审理。当前,南非有超过24万宗案件等待审判,以目前的办案速度,需要10年时间才能基本审判完毕。因此,许多重刑犯入狱2年左右就可以假释或保外就医,这导致不少人呼吁恢复死刑用以惩治贪污贿赂等严重犯罪。

  腐败不除,长期执政地位难保

  自1994年非国大执政以来,非国大一直是南非无可替代的第一大政党,支持率长期较高,但腐败问题越来越成为威胁其长期执政的主要危险。

  2003年联合国国别评估报告曾指出,南非国民总体上认同腐败不是最急迫的问题,39%的受访者对政府反腐败成效表示满意。但是,腐败状况的日益恶化引起了南非全社会的担忧。2013年7月“全球腐败晴雨表”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南非民众中,63%有被索贿经历,71%感到过去两年腐败状况愈发严重,81%认为腐败已成为全社会的严重问题。同时,82%认为政府反腐败工作成效不佳,89%希望通过请愿、示威等方式参与反腐败工作。

  非国大副总书记杜阿尔特在2012年向全国执委会提交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非国大支持者同样对党的领导人的作风表示不满,选民对南非高失业率、贪污腐败、党群关系疏远、基本服务匮乏最为不满。而且,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中产阶级越来越不愿意参加非国大组织的集体活动,贫困群众支持拥护非国大,但不满情绪正在上升。2012年1月至8月,南非因市政服务质量引发的抗议活动多达226起,其中大部分都与土地和住房有关。非国大作为南非的主要政治力量,在左右国内政治走向的同时,自然也沦为各方面的指责对象。非国大议员马纳莫拉不无讽刺地说:“兰特疲软,我们骂祖马;天气不好,我们骂祖马;万一马兹布库(民主联盟领导人)一不小心被警察逮捕了,我们仍然可以骂祖马。”

  非国大执政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2013年第一季度南非官方失业率高达25.2%,经合组织测算的基尼系数达到0.7,位居世界第一。在社会发展失衡的情况下,权贵精英成为众矢之的,裙带关系和以权谋私尤为引发众怒。南非工会大会总书记瓦维警告称,南非统治阶层正在迅速地被麻痹,存在转变为一个掠夺型国家的危险,若不坚决遏制腐败,南非将面临“阿拉伯之春”那样的动荡危险。南非智库种族关系协会2012年7月发布报告称,南非平均每天有3起示威骚乱,贪污腐败、教育体系失败和公共服务不足是非国大丧失民心的主要原因,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24年前非国大可能会有丧失执政权的危险。

  随着曼德拉等非国大元老退出政治舞台,非国大的吸引力也在逐步消退。在东开普省,2012年1月非国大实有党员22.5万多人,但5个月后下降至18.7万多人,降幅高达17%。2013年6月,南非调查公司庞德潘达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非国大比民主联盟更为腐败,52%认为民主联盟在提供水电、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方面不比非国大差。但是,由于民主联盟是以白人为骨干的精英政党,占全国人口近80%的黑人依然会选择长期致力于黑人解放事业的非国大,但这一选择的前提是南非始终不会出现其他获得底层民众拥护的政治力量。

  面对2014年大选,非国大豪登省分部2013年6月提交分析报告称,民主联盟很可能会以贪污腐败为名攻击非国大。因反对种族隔离而享有世界赞誉的南非图图大主教也表示,党内腐化倾向严重,偏离了他和曼德拉努力奋斗的方向。

  从“数量立党”向“质量建党”转型

  作为南非唯一长期具有全国影响的政党,非国大1942年就提出了“百万党员”奋斗目标,扩大党员规模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考核指标。2002年,非国大党员人数达到42万,2007年增加到62万,2012年超过122万。依靠不足全国2%人口的党员的努力,非国大在新南非成立以来的四次大选中均以60%以上的绝对优势获胜,“一党”主政地位日益稳固。为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非国大提出党员人数应达到全国人口的5%,成为具有压倒性权威的唯一政党,这意味着党员人数应达到250万人。然而实践证明,党员数量的扩充并不总是意味着党组织战斗力的增强,非国大迫切需要从“数量立党”向“质量建党”转型。

  2012年6月,非国大主席、南非总统祖马在“全国政策会议”上宣布,2012年以前,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民主政体,实现以政治转型为主的“第一次转型”。当前,非国大已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即经济社会转型为主,重点解决失业率高、贫富悬殊、公平正义缺失等问题,整个转型期需要30年至50年,转型成功的前提是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让非国大变得更富有战斗力,更加强大。

  在2012年第五十三次全会的系列文件中,非国大全面总结了过去一百年建党治党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的百年更应注重素质建设,从严治党,特别是要坚持“六条经验”,重视“七大危险”,应对“四大挑战”。“六条经验”包括深深植根于人民,坚持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党员愿意为人民事业献身,承认和解决自身弱点,与时俱进并具备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广泛团结进步力量。“七大危险”是指脱离群众、官僚主义、腐败和新家长制、利用国家机构解决党内分歧、忽视干部政策、能力不足以及纪律松弛的危险。“四大挑战”是执政的挑战、全球意识形态的挑战、大众传媒和信息革命的挑战、党的融资的挑战。

  为提高党员素质,防止投机分子混入党内,非国大第五十三次全会宣布,未来10年为“干部工作10年”,重点是加强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培训,将政治教育制度化,端正党员思想,培养党员作风,保证党始终掌握在践行党的价值理念的党员手中。新修订的党章要求加强入党审查,党员当选为全国执委、省执委和市执委的最短党龄分别延长至10年、7年和5年。

  此外,非国大还要求各级党组织均建立党校,从思想上消除派别主义、物质主义、贿选文化、暴力文化等不良倾向,取得合格的党校成绩是今后党员干部出任公职的前提条件。为建设好党校,非国大高层多次前往中共中央党校取经。2010年非国大全国执委会主席穆碧提访华后提出,党校学习能凝聚党心,党政互动有助于治国理政,非国大必须加快党校建设进度。2012年12月,祖马强调,政治工作是政党的生命线,政治教育在党校正式成立以前就应开展起来。

  将群众工作转化为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非国大2012年的全国政策会议提出,党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民服务,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紧密联系是党取得反种族隔离斗争胜利的关键。在第二个百年,应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抵御掌权后的诱惑,防止群众成为政府治理的“看客”。

  非国大号召全体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深入群众,挨家挨户访问辖区的每户家庭,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帮助群众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党的全国工作委员会每两个月轮流到各省,同基层组织的领导和党员群众见面交流,当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同时,加快建设“人民论坛”、“地方论坛”、“政策论坛”、“警务论坛”等群众参与机制,鼓励民众与党内高层和地方官员共同讨论医疗教育、社区建设、公共安全等社会热点议题。

  非国大领导层提出,群众工作最终必须转化为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忽视公平正义、拉大贫富差距、让广大民众利益受损必然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祖马提出建设“发展型国家”目标,呼吁让每个公民都共享发展成果,制定注重“包容性增长”的“新增长路线”,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受到了以黑人为主体的底层民众的拥护。

  据统计,2001年至2011年,南非5岁儿童的入学率从45.6%提高至81.2%,社会正式住房拥有率从58%增至77%,通电率从58%增加到84%。南非开普敦大学研究表明,南非黑人中产阶层队伍迅速壮大,已从2004年的17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20万人,增长率高达147%。

  根据非国大制定的国家中远期发展计划,非国大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更加重视社会公正,重点解决高贫困率、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过大等棘手难题。2012年9月,非国大负责制定远期规划的总统府部长曼纽尔表示,2030年前,政府将在现有的1300万个工作岗位基础上新增1100万个就业机会,人均收入从5万兰特(1兰特约合0.6元人民币)提高至12万兰特,40%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6%提高至10%,基尼系数从0.69降至0.60。

  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非国大还充分发挥外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南非工会大会和南非全国公民组织结为政治盟友,通过他们了解基层民意,拉近党同群众的距离。由于关系密切,南非许多非政府组织主动协助非国大宣传反腐倡廉、道德重建、社会公平等价值理念和政策主张。

  加强纪律建设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由于受极端民主化倾向的影响,非国大一直推行所谓的“泛民主模式”,淡化纪律约束,放松组织控制,造成党内思想难以统一,路线斗争、派别斗争和权力争夺日趋激烈。据非国大全国执委会统计,近3年来,南非9个省无一例外地都有党员因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被开除或暂停党籍,不少党组织存在组织松散、纪律不严、宗派主义严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非国大第五十三次全会提出,纪律是维持党内团结和纯洁党员队伍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加强党内纪律建设和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非国大组织革新委员会主席兼豪登省书记马库鲁表示,非国大需要更积极地处理涉嫌违法乱纪的党员,让党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国家法律范围内行事。

  2012年底,非国大成立党内反腐败机构——廉政委员会,并专门修订党章,授予廉政委员会广泛的调查权和处罚权。廉政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管理党内财产和利益申报,治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问题,捍卫党的核心价值观。根据新修订的党章,挑战党的权威的党员将被直接开除党籍;党员被暂停公务员资格后,将被立即暂停党籍;被法院判决犯有欺诈、腐败、洗钱等重罪的党员,将被立即开除党籍;对于法院迟迟未作出判决的党员,可举行纪律听证会来决定其去留。同时,非国大制定新的党籍管理规定和党员行为准则,指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鉴于部分党内议员纪律败坏,甚至公然违背党的决议,2013年3月,非国大紧急成立由7人组成的议会纪律小组,专司党内议员的监管工作。纪律小组成立后,立即处罚缺席纪律小组成立大会的80名党员,每人罚款1000兰特。

  2013年5月,非国大西北省书记马塔博格因执行中央决议不力和党务管理混乱,被全国执委会暂停党内职务,留党察看3年。7月,非国大为消除派系斗争和维护党的权威,派工作组接管非国大林波波省分部的日常管理工作,林波波省省长马塔勒被迫辞职。此外,非国大还对屡屡违背党的决议的下属机构青年联盟进行了大规模整顿,青年联盟有4个省的执委会被临时解散,3个省的执委会被大规模重组,剩余两个省的执委会被敦促加强组织建设。

  严惩腐败浪费成为工作重点

  南非公共事务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1财年,全国官员挥霍的公款总额超过9.3亿兰特,但只追回不到100万兰特。在2011-2012财年审计中,东开普省45个市无一幸免,均存在浪费或支出不规范问题,涉案金额高达51亿兰特,是上一年的两倍。

  为打击腐败,非国大近年来十分重视加强反腐败机构建设,祖马甚至将特别调查局从70人扩编至600人。当前,南非的反腐败机构主要有特别调查局、公共保护者、公共服务委员会、审计总署、资产没收局、飞鹰队(又称“重罪调查局”)和警方独立调查理事会。按照“人员充足、队伍专业、资源丰富、授权充分、信息共享、运作独立、协调有力”的总体要求,南非在提高机构能力和发挥合力上下功夫,实现犯罪调查、情报收集、检方公诉等方面的无缝对接。

  2013年6月,南非公布《公共行政管理法》草案,除禁止公务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府招标采购外,草案还提出要成立新的反腐败局。反腐败局主要负责处理公共领域的腐败问题和违纪案件,编制为200人,目前已对600名候选人进行培训。

  在非国大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南非反腐败工作成绩斐然。2005年至2008年,特别调查局查处违规领取社会援助的公务员21588人,涉案资金775.45亿兰特,其中,14895人被建议由所在单位处理,6693人被逮捕起诉,最终的定罪率超过80%。2012年西苏鲁担任公职和行政事务部长后,严肃查处人事腐败案件,裁撤冗员,节约公共开支。截至2013年7月,南非政府共清理子虚乌有的“幽灵公务员”21.7万人。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南非共查处500万兰特以上的重大腐败案件89起,242人被立案调查。2013年6月,农业部长彼得森因任北开普省农业厅长时涉嫌收受10万兰特回扣,被南非检方和特别调查局联合调查。2013年7月9日,电信部长普勒被解职并接受调查,主要罪名是任人唯亲和裙带主义。7月12日,国税局长马加苏拉也因以权谋私问题辞职并接受调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