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金砖国家如何应对腐败高发期系列报道之巴西篇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3-07-12

  2003年至今,巴西劳工党执政时间刚好十年。十年间,劳工党心系民众,重视民生,国内人均收入增长3倍多,3500万人摆脱贫困,1亿多人迈入中产阶级行列,打造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十年”。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政客阶层愈发脱离普通群众,好大喜功,丑闻迭出。不少专家指出,贫富差距是巴西的社会焦点,而腐败问题和政府低效则是深层诱因,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抑制腐败、重塑社会公平正义。

  腐败成为制约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长期以来,巴西政治腐败严重,裙带关系盛行,贪污贿赂蔚然成风。自1985年军政府还政于民以来,巴西历任总统都深陷腐败丑闻。萨尔内总统因政府腐败问题丛生被国会质询;佛朗哥总统因国会挪用公款饱受批评;卡多佐政府指使亲信贿赂议员受到调查;卢拉政府腐败大案要案不断,卸任后被正式立案调查。

  近30年,巴西最具轰动效应的当属首次直选产生的总统科洛尔。1992年,科洛尔上任仅2年,就被亲弟弟举报“大肆受贿、腐败透顶”。巴西民众发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圣保罗市50万人雨中集会,要求国会立即弹劾科洛尔。最终,科洛尔不得不黯然下台。

  科洛尔丑闻后,巴西历届政府均承诺要严厉打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巴西腐败问题依然如影随形,腐败现象易发高发的态势未能得到改观,腐败手段也益发多样。

  公私不分,特权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裙带关系非常严重。2008年,巴最高法院颁令禁止公立机构任人唯亲,但全年依然查处了203起裙带关系案件,马拉尼昂州州长甚至任命包括妻子在内的23名亲属担任政府部门重要职位。利益冲突现象普遍。在罗塞芙内阁中,农业部长罗西经常使用一家农药公司的私人飞机外出旅游,旅游部长诺瓦伊斯用参议院公款支付私宅管家薪水和为妻子聘请司机,总统办公厅主任帕洛奇私下从事顾问业务赚取数百万美元。官僚自肥倾向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巴西民众收入普遍下降,生活更加艰辛。但是,2010年12月,国会为总统、副总统、部长、议员平均涨薪61.8%,导致国会议员平均工资比美国议员高8%,比英国议员高84%,引发社会的普遍不满。

  化公为私,侵吞公共资金。巴西媒体称,2003年至2010年,官员侵吞政府资金377亿美元,目前仅追回8.45亿美元。据圣保罗工业联合会2011年测算,过去十年间全国官员贪污总额不低于4000亿美元。2006年8月,国会调查委员会指控72名议员勾结政府要员,骗取5500万美元的公共卫生基金。2008年4月,警方逮捕17名市长和1名法官,指控他们内外勾结,3年内挪用公款近1亿美元。2011年7月,旅游部包括副部长在内的33名官员被捕,他们共侵吞培训费185万美元。

  公器私用,收受贿赂回扣。2005年9月,巴西政坛第三号实权人物众议院议长卡瓦尔坎蒂,因收受餐馆老板4.85万美元贿金被迫辞职。2008年6月,巴西警方调查7个州118个市的200项工程,发现涉案的联邦议员和州议员所拿回扣占到工程款的10%,后来共签发231份拘捕令。2011年以来,巴西交通部长纳西门托、农业部长罗西、体育部长席尔瓦、劳工部长卢皮等均涉嫌从政府合同中吃拿回扣。其中,席尔瓦作为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主要筹办人之一,竟然利用手中掌握的拨款权力,非法索要高达20%的回扣,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

  以私养公,换取议员支持。在巴西,政党依赖私人捐赠,必然与商业集团保持密切联系。更为严重的是,政府为换取议会支持,还不得不向议员行贿。2005年6月,工党主席赫费尔松指责总统卢拉领导的劳工党收受私营企业贿赂后,向数十名国会议员行贿。在不到四个月时间内,劳工党主席、秘书长、财务总管和道德委员会主任相继辞职,自由党主席内托也因收受劳工党“红包”被迫辞职,至少5名内阁部长受到牵连。2009年11月,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市长阿鲁达为感谢市议员支持其竞选市长,指使公共关系局局长杜瓦尔向私营企业主“募捐”,然后将现金分发给议员。

  腐败恶化了巴西商业环境,导致外国投资减少、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同时,政党之间围绕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已经白热化,这阻碍了政治经济改革进程,埋下了社会动荡的诱因。

  腐败案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腐败是巴西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健康程度的综合反映,具有多方面的诱因。

  行政机构迅速膨胀,官僚主义滋生腐败。据统计,2003年卢拉上台伊始,联邦政府只有26个部委,但到2011年,部级机构增加到37个。罗塞芙执政后,又增设中小企业部和航空基建部,以便有足够多的部长职位分配给盟党。部门扩张带来了公务员数量的膨胀。卢拉政府执政八年间,公务员薪酬开支从2002年的380亿美元剧增至2010年的900亿美元。公共支出的增加,导致巴西税收占到GDP的37%,为新兴经济体中最高税负。同时,官僚机构膨胀还致使政府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低下。在世界银行2013年营商环境排名中,巴西在185个经济体中仅排名第130位。其中,创业难度居第121位,开办一家公司平均需要13项手续,耗时119天;履行合同难度排名第116位,完成一份合同平均耗时731天。

  政党分肥损国利己,制度缺陷助长腐败。巴西是一个多党联合执政的国家,执政党劳工党在参众两院的席位均不足20%。2010年大选刚落幕,罗塞芙竞选联盟的主要政党便向劳工党施压,要求获得与各自党派力量相匹配的部长席位,特别是交通、城建等资金充裕部门。其中,民主运动党要求至少占据6个部长和央行行长席位,社会党希望获得3个以上的部长席位外加1个国企总裁职位。在巴西,各个政党纪律松散,议员们素质参差不齐,党派利益往往高于国家利益。在罗塞芙首届内阁中,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旅游部长、体育部长、城市部长等都被指控利用职权,为所在政党非法筹集资金。由于政党力量分散,政治竞争异常激烈,整肃贪腐牵扯各方势力和利益,受到多方掣肘,往往难以深入推进。

  司法体制软弱懈怠,惩处不力包庇腐败。长期以来,巴西司法系统为精英阶层提供超乎寻常的保护,现任政府部长和联邦议员经国会批准后最高法院才有权审判。由于程序繁琐和重保护、轻惩处,巴西法院往往出现“审而不判、判而不罚”或“警察抓人、法院放人”的怪象。科洛尔总统1992年被弹劾后,司法机关出具了4万张有问题的支票、上百万张受贿收据,但最终法官判他无罪。前议员杜阿尔克吉2008年谋杀议会竞争对手全家,2012年州法院才作出判决,目前仍在上诉之中。巴西最高法院仅有11名法官,但2006年受理的案件数量多达12.75万件,成为世界上工作量最大的法院。为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巴西专门修改宪法,要求遵循“先例判决”原则,不得恶意上诉。但即便如此,2012年最高法院依然立案6.7万件。在漫长的审理过程中,许多大案要案最后都不了了之。

  社会潜规则盛行,传统文化纵容腐败。巴西人办事讲究“关系”和“人情”,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润滑剂”,是人之常情,算不上腐败。由于腐败亚文化的长期熏陶,巴西民众对腐败现象态度漠然,容忍度很高。一些选民在投票时,明知有些候选人存在腐败问题,仍然会把票投给他,原因是认为该候选人能为其带来好处。2013年2月,巴西参议院选举卡列罗斯坦担任新一届议长,而卡列罗斯坦因盗用公款已被正式起诉,随时面临最高法院的审判。巴西媒体发表评论称:“贪腐嫌疑人当选为议长,既反映了执政党无力清除腐败,国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又说明政治人物容忍腐败问题,从政道德流失殆尽。

  在巴西,司法体系异常复杂,政客们往往利用司法豁免权阻碍案件调查,繁琐的司法程序使许多腐败大案最后都不了了之。因此,臭名昭著并不能阻断政客的政治生涯,2010年参、众两院中竟然有近1/3的议员已被判刑或正面临刑事指控。但是,2012年以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重拳反腐女总统誓要破除权贵免责文化

  2012年2月,巴西最高法院裁定,《清白档案法》自2012年10月市议会选举起正式实施,因选举舞弊、贪污腐败或谋杀、强奸、种族主义被定罪的公职人员,将丧失任职资格,剥夺长达8年的被选举权。其实早在2010年6月,卢拉总统就已签署该法案,但遭到大批政客的强烈反对,最高法院不得不暂停实施。巴西《圣保罗州报》称,1614名现任公职人员会受到法案影响,市议会选举中有300多名候选人失去参选资格。

  2012年7月,参议员托雷斯因涉嫌腐败被剥夺议员资格,并移交司法机关接受调查。此举在巴西引起轰动,被认为是打开了国内政坛的“潘多拉盒子”,标志着“权贵豁免文化的坚冰开始融化”,因为在托雷斯之前,巴西历史上只有1名参议员因涉嫌腐败丧失司法豁免权。2013年6月26日,最高法院下令逮捕众议员多纳登入狱。多纳登2010年因挪用公款和组织犯罪团伙被最高法院判处13年监禁,他成为1985年以来巴西首位入狱的现任议员。

  2012年10月底,最高法院审结被总检察长古热尔称为巴西历史上最胆大、最骇人听闻的“大型月费案”,分别判处收买数十名国会议员的前总统府办公厅主任迪尔塞乌、劳工党前主席热诺伊诺、劳工党前财务主管苏亚雷斯等卢拉政府多位重要党政领导人6年至11年监禁。耐人寻味的是,本案行贿人瓦莱利奥得知被重判后,立即举报前总统卢拉,导致2013年4月卢拉被警方立案调查。

  “大型月费案”举行听证会前,只有1/10的民众相信会有人锒铛入狱,被告也满不在乎,议员若昂·保罗甚至被劳工党提名参加3个月后的市长选举。在审判过程中,劳工党部分元老数次呼吁执政联盟干预案件审理,但以巴尔博萨为首的大法官顶住了各方压力。2012年11月,58岁的巴尔博萨首次打破最高法院论资排辈的惯例,正式就任最高法院院长和国家司法委员会主席。

  英国著名周刊《经济学人》发表评论称,“大型月费案”曝光于2005年,但2007年巴西最高法院才受理此案,2012年8月才启动审判程序,属于“迟到的正义”,但腐败政客被送入监狱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了。

  巴西民间监督机构“聚焦国会”认为,联邦检察院调查取证长达7年,移送的卷宗超过5万页,最高法院不徇私情、秉公断案,这些都改变了巴西政坛“潜规则”,对有权有势的政治家而言,可谓是一场“革命”。正因为如此,联邦检察院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部分联邦议员要求国会通过第37号宪法修正案,剥夺联邦检察院的独立调查权,引发了民众的大规模抗议。公道自在人心。2013年6月25日,众议院以430票反对、9票赞成的结果,否决了修正案。

  2013年6月底,媒体公布的民调显示,因对游行示威活动处置不力,罗塞芙的支持率创下1990年以来巴西总统民意支持率的最大跌幅。尽管如此,巴西政治分析家洛佩斯指出,任何政党只要能让选民相信它已对内整顿肃清,还是会有人为它投票的,劳工党别无他路,只能坚定反对腐败、挽回民心。

  在国内经济形势欠佳的情况下,打击腐败、树立廉洁政府形象是罗塞芙总统获得民众支持的基本手段,是赢得2014年总统大选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罗塞芙政府主动倾听国民呼声,严厉打击腐败,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争取民心。

  凝聚改革共识加强反腐败机制建设

  在多党联合执政体制下,巴西政党林立,各党意识形态不一,利益诉求多元,政治交易、权钱交易在所难免。罗塞芙继承和发扬卢拉政府的协商民主建设经验,抛弃党派歧见,组建执政联盟,争取地方政权和反对党支持,为顺利推行反腐倡廉政策创造条件。2013年6月,罗塞芙会商27名州长和国会议员,提出就比例选举制、竞选融资制、竞选广告制等进行政治改革,以全民公决方式来修改宪法,建立反腐败的法治基础。同时,加强反腐败机构建设,让四大反腐败机构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发挥反腐合力。国会参、众两院可联合或单独成立国会调查委员会来监督或调查大案要案。联邦警察局调查包括腐败、洗钱在内的各种刑事案件,人员编制已从2002年6915人增加到11107人。联邦监察总署下设内控秘书处、预防腐败与战略情报秘书处、透明委员会和监察专员办公室,现有职员规模比2003年增加一倍,每年查处超过400名联邦官员。联邦检察院独立调查违反公共利益的案件,2010年根据联邦审计法院移交的审计信息成功地对2449人提起公诉,其中49%的案件涉及现任市长或前任市长。

  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反腐败法律法规。罗塞芙总统表示,绝不允许任何腐败污点玷污政府形象,涉嫌腐败的部长必须辞职。2011年以来,罗塞芙政府处理了多名涉嫌贪腐的部长级官员,包括总统办公室主任帕洛奇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辞职;交通部长纳西门托因涉嫌招投标舞弊辞职;旅游部长诺瓦伊斯因用公款支付个人消费辞职;体育部长席尔瓦因涉嫌挪用公款和收受回扣辞职;城市部长内格罗蒙特因违规操纵公共工程合同辞职等。为依法治理腐败,巴西已修订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1992年《反行政舞弊法》、2010年《清白档案法》等。“大型月费案”后,巴西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2013年5月,巴西众议院通过《企业廉洁法》,要求境内公司(含在巴西的外企)建立反腐败合规制度,主动披露违规行为,违者罚金可高达上一年总收入的20%。6月,巴西参议院通过刑法修正案,首次将利用职务之便获得好处和侵吞公款行为列为极度重罪,犯罪人员最低刑期从2年提高至4年,同时并处罚金,且不得保释、假释或赦免。

  推进政府转型建设透明政府和廉洁政治

  罗塞芙政府在加大社会领域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民众参政,推动建立服务型、透明型、廉洁型政府。

  推动政治透明化。巴西非常重视电子政府建设,是世界上公布各级政府支出详情的少数国家之一。2012年5月,巴西《信息自由法》正式生效,任何公民无需理由即可获取非涉密的各类政府文件,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接受财政资助的机构必须在网上主动公开信息。2013年5月起,巴西5000人以上的城镇都仿照联邦政府建立透明网站,收集社情民意,开展网上办公。巴西联邦“透明门户”网站被誉为全球典范,每天都及时更新信息,无需注册、登录或下载软件,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联邦政府每一笔公务开支、财政拨款以及公务卡支出明细、个人出差费用和办公经费。截至2013年6月底,“透明门户”已对外公布超过10亿笔联邦公共开支,金额逾5万亿美元,8918家企业和个人因不当行为被列入黑名单。

  管控利益冲突。巴西《公职人员道德法》详细列举了15项从政禁令,《行政、立法、司法部门高级官员财产申报法》对高级官员的财产申报、从业禁止、信息公开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根据现行法律,公职人员申报收入与实际财产不符且无法说明合法来源时,可判处5年至8年监禁,无需再找其他贪污受贿的证据。当前,巴西总统府公共道德委员会负责监管1632名联邦高级官员执行从政行为准则的情况,重点工作之一是清查高级官员是否任人唯亲,有无亲属在本单位工作、有无裙带关系。

  加强社会监督。巴西建立了公民参与式预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公民监督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2009年巴西200万民众签名要求限制民选官员的“豁免权”,国会2010年就通过立法迫使各个政党主动核查本党成员的道德水准。随着信息公开力度的加大,政府主动将公共资金置于民众的严密监督之下。巴西民间机构“公开账户”通过分析公共资金流向,揭露出一系列丑闻:2011年,一位政府部长用公款支付度假等个人开支3万美元;2012年,参议院主席萨尔内用公款报销私人宴请费用1.2万美元;2013年,国防部和外交部工资远远超过法定标准,且滥发巨额补贴。在民间力量的带动下,巴西联邦监察总署建立“公共开支瞭望站”,检查可疑开支,迄今已有上千名公职人员受到惩处。罗塞芙政府还承诺,将建立“参与式观察站”,通过社交网络与青年互动,主动倾听民众的呼声。

  加强党的建设,严肃执政党内部纪律。人人都爱亲切的党,人人都恨腐败的官。1992年巴西民众对政党信任度为26%,但2005年就下降至9%,2009年甚至有92%的人认为国会和政党腐败严重。劳工党之所以能在2002年大选中获胜,敢于同贪污腐败现象作斗争是重要原因,群众路线和反腐败被认为是劳工党的主要旗帜之一。为此,劳工党规定,党员必须从与党关系密切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成员中产生,以利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扭转党内派别林立、政见不一、纪律松散、组织涣散的不利局面,2009年,劳工党出台《劳工党道德和纪律条例》,加强全国道德纪律委员会建设,要求对违反党纪的党员必须给予处分,若涉嫌犯罪,党组织和个人应支持司法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