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反腐看北京】北京:执纪监督显威力
来源:北京市纪委 时间:2017-06-08
2014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对失职渎职行为严格责任追究,行政问责116人。2015年,谈话函询398人,党纪轻处分1134人、组织处理105人。2016年,谈话函询979件次,同比增长146%;组织处理216人,同比增长105.7%;党纪轻处分1830人,占处分总人数69.7%......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本市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挺纪在前,创新方式方法,将“四种形态”的要求贯穿于执纪监督全过程,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日益彰显。
严明党的纪律 切实维护政令畅通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
北京作为首都,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做好首都工作,第一位的就是要讲政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不到位、打折扣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硕辅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五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严格执行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首位,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
2015年,坚决查处拉帮结派、搞利益交换,对抗组织、欺瞒组织等问题,抽查核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加强结果运用。全市共有11名党员干部因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2016年,严肃查处北京市华远集团原党委副书记、董事长任志强公开发表错误言论问题。严明换届纪律,对区、乡镇换届风气进行监督,对问题线索及时核查,严把政治关和廉洁关。一年来,市纪委共回复党风廉政意见征求函1964人次;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党员干部26人。
北京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四个中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任务、APEC环境整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抗战胜利70周年服务保障活动、申办筹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推进首都新机场建设和城市副中心建设……过去的五年,首都一系列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不断推进。
与之同步,这五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加强对首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在北京畅通无阻,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监督工作小组,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有关单位执行“六项纪律”情况开展监督,重点检查是否有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政府采购以及失职渎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违纪问题……工程建设启动伊始,市纪委即制定监督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项监督,将其作为服务大局的一项重大任务抓实抓好。
严肃查处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调控、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履责不力、失职渎职行为。首次对未完成市政府2015年度责任目标任务的8个区开展核查问责,行政问责20人。
首都新机场建设工程项目多、资金量大、廉政风险高,涉及大兴区13个村的拆迁。大兴区纪委探索实施“决策留痕、结果查究”机制,突出关键环节的监督,严格规范对房屋征收拆迁中介服务机构、村级财务、拆迁补偿金专户、村“两会”班子的专项监督,组织全程跟踪审计,实现廉洁拆迁,防范腐败现象发生。
坚持抓早抓小 “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说易行难,是个挑战。长期存在的惯性思维能否突破,直接决定着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四种形态”的成效。
“纪委如果退到把法律当防线,就会出现不出事是‘好同志’、一出事就成了‘阶下囚’的被动局面”。西城区纪委负责人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避免和纠正“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是大问题”的思维惯性,把执纪理念回归到以纪律为标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日常执纪监督问责”,把工作布局转向“管多数”,把反腐路径转向“注重以纪律治本”,纪检干部要当好“啄木鸟”和“护林员”。
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如今,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日常监督提醒,在运用第一种形态上狠下功夫——
为加强“两个责任”的贯彻落实,北京市建立区委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常委会述责述廉制度,全面推进区属部门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向区纪委全委会述责述廉工作。市纪委加强约谈工作,督促落实责任,仅2015年就约谈区局级单位党政“一把手”、纪委(纪检组)负责人583人次。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组织“一把手”专题述廉会,了解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要求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牢主体责任。
对于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在任职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廉政谈话。驻市人力社保局纪检组、驻市安全监管局纪检组组织新任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对领导干部在新岗位上履行好“一岗双责”提出要求。
“本以为是小事,不值得小题大做。经过组织教育提醒,我才发现自己差点突破纪律的‘红线’,这样的约谈很及时,要不哪天我真有可能栽跟头。”这是通州区一干部被约谈后发出的感慨。
对反映领导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一般性问题、轻微性问题,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咬耳扯袖”;对被谈话函询对象是否全面如实说明情况、是否深刻认识存在问题、是否由有关领导签字背书等严格审核把关;采取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谈话等方式,以及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谈话函询的结果运用,使之真正戳到痛处、触及灵魂,让警钟长鸣。
创新方式方法 执纪监督持续发力
利用ETC后台数据查询公车出行记录,通过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系统筛查违规公款消费,以增值税电子底账管理系统精准定位公款吃喝问题……去年春节前,市纪委开启集中监督检查,大数据手段成为狠纠“四风”问题的标配利器。
坚持“开门”搞监督,采用“互联网+群众”的方式,畅通举报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朝阳区纪委开通“四风问题一键拍”手机客户端举报专区,石景山区纪委开通“四风随手拍”微信服务号,发挥了群众监督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
这些都是北京市探索执纪监督方式的有益尝试。
2016年10月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分设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第一至八纪检监察室专司执纪监督。此后,各区纪检监察机关也陆续启动执纪监督与执纪审查分设试点工作,强化监督工作力量,增强日常监督能力。
监督方式不断创新,经验成果持续巩固。为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市连续18年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考核指标不断完善,检查范围逐步扩大,民意调查、日常评估、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突出对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注重对工作实效的考核,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党委(党组)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到实处。
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率先开展“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专项治理。从2015年开始,围绕城市建设管理、食品药品安全、惠民政策落实、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工作不在状态、表现“庸懒散”、群众反映意见大的及时约谈,对不能迅速整改的调整岗位,对失职渎职造成损失的坚决问责。
2015年,查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有关问题30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理或行政问责406人。2016年,共立案442件,结案37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理或行政问责443人。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关于“为官不为”“为官乱为”方面的谈话函询90次,组织处理6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115人。近五年来,本市一批违纪违法问题得到严肃查处,形成了有力震慑,推动了首都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大数据手段检查、监督举报“一键通”、专项检查、专项治理、特约监察员监督……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部门日常监督方式日渐丰富。为保证执纪监督工作取得实效,北京市纪委总结监督经验,出台执纪监督工作暂行办法,明确执纪监督部门可以采取以职能部门监督成果利用的方式、以党风廉政意见回复的方式等十余种方式开展日常监督,推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履行监督专责机关职责。(文/北京纪检监察网 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