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财政局:“互联网+”保财政资金安全

  日前,密云区财政局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显示,某镇政府向汽修厂支付0.5万元被亮起“蓝灯”,预警提示“授权支付凭证资金用途填写不规范”。区财政局马上电话联系该镇有关负责同志,要求做出书面说明,并立即进行整改。这已经成为密云区财政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后的“新常态”。

  近年来,区财政局构建以财政收入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指标内部操作管理、零余额基本账户监管、预算执行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等“七大管理模块”为核心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涵盖从收入、预算到支出、监管的整个操作流程,使每一笔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透明监管之下,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更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收入预算一目了然

  财政收入管理系统将财政、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及各大银行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可掌握全区6.5万多家税源户缴纳的每一笔税款,实现对税源户和中央、市、区、镇街财政收入分级状况的动态监管。

  财政预算管理系统把基础数据库、政策标准库、动态项目库“三库合一”,基础数据库包括预算单位人员、车辆、办公面积等基础信息,政策标准库是预算工作行动的指南,动态项目库则是一事一议,分级、滚动管理。据介绍,自2012年首次网上公开预算以来,已有473亿余元的财政资金进行公开,细化到每一笔款项。

拨付支出透明监管

  针对财政资金拨付使用中可能出现的违规操作,区财政局又研发了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该系统设定了61项预警规则,并将根据新情况随时补充完善。2015年以来,该系统共报警3598条,涉及单位209家,核查金额32.1亿元。

  零余额基本账户监管系统把零余额专用账户与基本账户合并,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了预算单位只有一个单一零余额基本账户的规范管理。据承担区财政大部分转移支付功能的建设银行密云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零余额基本账户的建立,抑制了多头开户现象,使财政资金使用更安全,账户监控更明晰。

监管体系全程“留痕”

  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绩效评价是监管体系的延伸。与传统的手工立项、拨款等管理模式相比,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采购信息公开、过程“留痕”,2010年以来共节约政府采购资金2.4亿元。

  “区里对5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一律实行投资评审。比如总投资规模达12亿元的区医院建设工程,就严格实行了‘事前评审预算、事中评审项目、事后评审决算’,没有出现违规违纪问题。”区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主任王军介绍,自评审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评审项目1229个,审减资金25.6亿元。

基层节点统一规范

  财政资金监管最薄弱的环节在基层,只有把镇村纳入监管体系,才能打通财政资金监管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该区不仅给村级预算单位统一配置了电脑、网线、服务器等基本办公设备,还专门为5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讲解系统的使用,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避免“白条抵账”等问题。

  同时,2015年,在镇街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了对全区20个镇街332个行政村每一笔财政资金的监管,及时发现并纠正了镇村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违规或不规范操作行为。

  十里堡镇党委书记张明智谈到,将资金运行出入口全把住,中间有一套严格流程,没有任何枝杈环节,既规范了资金运行,又保护了干部,在机制上对防止“小官贪腐”,廉洁基层干部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干部队伍加强约束

  “指标操作管理系统针对财政系统内部研发,过去科长拿张支票就把钱领出来了,现在至少要经过5-7个岗。比如,由业务科室专管员下指标,科长、主管副局长、局长审核,再由国库科经办人员、科长审核,才能把钱拨出去,促使财政干部履职尽责、勤政廉政。”区财政局副局长吴成刚举例介绍。

  以前专项资金没有采取指标化管理,审核流程也缺少必要的制约环节,而指标操作管理系统将14项专项资金实行指标化管理,拨款必须先有指标,从而有效规避了财政干部廉政风险。

  “再好的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人,刀伤药虽好,不破手为高。监督不代表不信任,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区财政局局长张亚东谈到这套系统发挥的重要性时如此评价。

  “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是财政资金监管走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所在,也是财政向透明发展的大势所趋。”张亚东分析,构建监管体系,不仅全区财政收入情况可以实时掌握,而且每一笔财政资金异常变动及流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可以有效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最大限度避免坐收坐支、挤占挪用、吃空饷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形成了用制度管钱、管权、管事、管人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