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听·东城】于谦祠:变身廉政教育基地的“尚书府”

【边走边听·东城】

于谦祠:变身廉政教育基地的“尚书府”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崇文门内东半里,有祠曰忠节,祀少保兵部尚书于公谦也。”书中提及的祠堂今在何处?现在又是什么模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华夏银行大楼与英大国际大厦之间的夹道内,探寻它的踪迹。

 

 

 

 

  在夹道内走了几个来回,终于在路东发现了这座门牌号为西裱褙胡同23号的四合院。院落外观古香古色,面积不大,隐身在都市高楼大厦的水泥丛林中并不显眼。正门开在南墙东侧,门楣上方高悬一块“于忠肃公祠”的金字木匾,隐约透露出院子悠久的历史和当年院主人的特殊身份。在院门口,东城区文化委工作人员为记者介绍了于谦祠的“前世今生”。

  院落始建于明代,清初曾被毁,清末又重建,目前的院落规制基本保留了清末的格局。四合院当年的主人于谦,生活在明朝中期,是历史上著名的能臣。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于谦奉调入京为官时,便在此院居住,并在这里迎来了人生的巅峰。那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宦官王振怂恿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被俘,明军主力亦遭全歼,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在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斥首都南迁之议,并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景泰帝。出任兵部尚书后,于谦迅速增调援军、整饬军备、守城防御、组织抵抗,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北京城和大明王朝濒临覆灭的命运,获得了“救时宰相”的美誉。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于谦被诬陷谋逆,蒙冤遇害。直到英宗死后,朝廷终于为于谦平反,追封谥号“忠肃”,并在其旧居敕建“忠节祠”,以表彰其功绩、定期祭祀。于是,当年的尚书府也就变成了现在的“于忠肃公祠”,俗称“于谦祠”。

 

 

 

 

 

  穿过于谦祠的大门,便能看到二门上挂有一块“丹心抗节”的金字匾额,接着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二层小阁楼,使本不宽敞的院内空间显得更加局促。楼内,几位工人师傅正在为完善《丹心抗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专题展览的展陈设置而忙碌着。展览详细展示了于谦的生平事迹,诸多细节均显示出于谦不仅是能臣,更是一位品行清白、勤政担当的廉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重廉洁、轻权贵。于谦赴京上任前,曾在山西、河南等地为官,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是体恤百姓、兴利除弊、惩治贪腐,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得近乎苛刻。当时朝中王振专权,大肆招权纳贿,各地官员进京奏事,都要带一些“土特产”孝敬京师的权贵或宦官。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却从不带任何礼品。有同僚劝于谦要顺应潮流,但于谦却用一首诗亮明了自己的态度:“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说,本是供百姓享用的生活物品,却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袖中不带钱财,只携清风朝见天子,免得让百姓不满,在背后说长道短。此后,成语“两袖清风”就成为形容为官清廉的代名词。

  勤政务、爱读书。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便发誓要和敌人共存亡,史书记载他“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意思是说于谦由于政务繁忙,常常回不了家,白天晚上都是住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可谓“夙夜在公”。即使偶而有空,可以下班回家了,他也不会出去应酬、喝酒、拉关系,而是枕靠在南窗边,阅读床头的书籍,他的诗句中曾有“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的描述,正是他平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严军纪、勇担当。在与瓦剌军队决战前,于谦将军队分列于京师九门之外,并宣布了战斗纪律:“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杀气腾腾的军令,斩断了贪生怕死者临阵退缩的后路,坚定了将士们背水一战、奋战到底的决心。于谦还亲自带兵镇守德胜门,在一线冲锋陷阵,用实际行动带头遵守军纪,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为夺取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扎实基础。

  不居功,拒谋私。北京保卫战结束后,景泰帝论功行赏,要重赏于谦,不仅涨俸加官,还因听说其住宅简陋得“仅蔽风雨而已”,执意要再赐一座西华门的新府第,但都遭到了于谦的坚决推辞,他说:“国家多难,臣子怎敢自己安居。何况让敌人打到京城,本是臣子的耻辱,怎么还敢邀功呢?”“夺门之变”发生后,英宗本以为于谦主管兵部多年,长期负责军饷、军粮的管理,肯定会有侵占挪用、私下谋利的行为,于是派人前去抄家,好治于谦一个“贪污”的罪名。没想到,于谦家中四壁空空、“家无余资”,好不容易打开一间上锁的正房,里面只放着景泰帝赏赐的蟒袍、剑器,其余一点金银财宝都没有。参与抄家的锦衣卫也都被于谦的清廉操守所感动,忍不住落下同情的眼泪。

  如今,在于谦祠内的围墙上,悬挂有数十块反映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等生平大事的石版画,把于谦的重要人生故事都还原为场景画面,生动地呈现到参观者面前。仔细看来,令人感慨万千。

 

 

 

 

  今年以来,东城区将于谦祠作为区内廉政文化和官德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基础设施的修缮施工和展陈布置的升级改造,力争尽快实现面向社会开放。相信在不久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将有机会驻足于此,现场聆听一代名臣的廉洁故事,重新吟诵起“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句,从中汲取到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文/北京纪检监察网 杨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