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廉洁颂”主题教育传承“好规矩”

  

  

(“廉洁颂——我身边的好规矩”主题教育活动现场)

  近日,“廉洁颂——我身边的好规矩”主题教育活动在北京电视台举办,全市70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这也是北京市连续第5年举办“廉洁颂”主题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是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荐“我身边的好规矩”的延续,旨在深入挖掘首都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廉洁元素,从北京地区具有传承性和历史渊源的文物、历史建筑、古村落、杰出人物、传统行业、老字号中,寻找家规家训、村规民约、校训行规。活动以讲述人、当事人、传承人的视角,通过歌曲、舞蹈、朗诵、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引领观众“实地”走访和探寻身边好规矩背后的故事,展现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今年以来,市纪委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作品、组织座谈、走访调研,收集故事素材、选取数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好规矩好传统,并把它们搬上舞台,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这些好规矩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灵水八德”访谈现场)

  “门头沟有座千年古村落——灵水村,这么一个隐在深山的小山村,却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请问村规‘灵水八德’中有一条‘核桃晚打’是什么意思呢?”民俗专家赵永高解释道:“这是灵水村一直秉承的传统,核桃要等到一定时节才能皮薄、仁大、油分高,虽然早打的核桃分量重、价钱高,但不能为了钱而丢了诚信,不能糊弄人砸了招牌,世代灵水人的坚持和遵守,让村子发展的越来越好……”此次“廉洁颂”主题教育活动,由“门头沟灵水村规八德”拉开序幕,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彰显守规矩、重传承的重要意义,展现京西古村落文明、和谐、诚信、廉洁、谦让的品德风貌。

  舞台上,主持人与纪晓岚第六世孙纪清远先生聊起了文豪纪晓岚为官清正、廉洁自持的家规家训;一曲电视剧《大宅门》主题歌诉不尽沧桑和坚守,道出了大宅门同仁堂行规、及中国四大名医之首施今墨先生制定的《十二医戒》中,对医术和医德的坚持;北京交通大学话剧社表演的话剧《茅以升》片段,饱含着交大120年“知行”校训的深刻内涵;京剧大师谭鑫培第七代传人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观众一边感受着国粹的魅力,一边体会着谭派京剧的百年传承和艺德家风;有着悠久历史的府学胡同小学,700年前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囚禁之地。文天祥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给府学胡同小学的孩子们对知识和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和对浩然正气的坚守,也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息。最后,“廉洁颂”在学生们稚嫩淳朴的合唱《正气歌》中落幕。

  自2012年开始,北京市纪委、市委宣传部连续5年举办“廉洁颂”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明确一个主题,弘扬清正廉洁的社会风尚,不断赋予“廉洁颂”新的时代内涵,今年的主题就是传承“好规矩”。“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继承和弘扬我们身边的好规矩,汲取其中的廉洁思想营养,让崇德向善和遵规守纪相辅而行,必将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洁建设深入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新闻链接:

  (一)门头沟灵水村规八德

  门头沟斋堂地区位于太行山麓京西古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许多村镇都保留着自古传承的村规民风,其中尤以灵水举人村最为著名。灵水村自明代以来一直崇文重教,培养出几十位举人、进士,闻名京城,至今还保留着众多古迹。这里古老的村规公德现在仍被村民们传承遵守,例如“龙池三禁、核桃晚打、猪鸡圈养、共喝秋粥、君子不争、爱心捐助、诗书继世、生财有道”等,被誉为“灵水八德”。“灵水八德”文字表述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中华民族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等核心道德理念。

  (二)纪晓岚家训

  清代文豪纪晓岚为官清正、廉洁自持,他经常在随身使用的器具上刻一些哲理铭文,以便提醒自己以及后代家人铭记修身的道理,被后世人称为纪晓岚家训。以“守正规直”为修身之本,以“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为书香传家、贫贱不移的宗旨,以“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为对子孙的叮咛。时至如今,纪氏族人遍布海内而先祖留下的家训依然是他们处事做人的重要依据。

  (三)大宅门同仁堂行规及施今墨《十二医戒》

  从前清时的宫廷供奉到解放后公私合营的国药名店,走过三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同仁堂依然是中医药界的金字招牌。这一切离不开对传统职业道德的坚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早已渗入了同仁堂每一道工序、每一种成药,更传承在同仁堂每一代员工的心中。

  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生于1881年,是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发展,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施今墨医德高尚,为人严谨谦恭,一生行医处方谨慎细致,他要求家人以及弟子更是严格,大到问诊用药的剂量火候小到开方写字的笔体都有严格要求。施今墨曾在京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十分重视医德教育,为学生制定了《医戒十二条》,“医之为业,为人而非为己也,故不可耽安逸,不可邀名利,但以救人为本务,除保存人之性命,治疗人之疾病,解除人之痛苦外,更无所事事;医者以治病为务,故当但见病人,不当以其富贵贫贱而有所歧异……”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他的后人以及众多弟子都秉承着施今墨先生“身体力行”的教诲,继续为祖国传统医学事业贡献着力量。

  (四)北京交通大学“知行”校训

  北京交通大学校训以短著称,只有“知行”二字。“知行”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交大毕业生的纪念册,当时学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有学者研究提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知行观,深刻影响了当时担任交通部总长并身为交通大学校长的叶恭绰。他尊崇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的实业救国思想,而且身体力行,曾到欧美考察铁路建设经营,对中国铁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中国铁路管理人才的培养作出重大贡献,他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这短短两个字的校训,传承近百年,交大也始终坚持“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知行统一,以知促行”“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历经风雨120载。北京交通大学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行业、首都区域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京剧世家谭门传艺

  “一脉传来百年间,须生流派尽宗谭。七世梨园声动地,百载谭腔堪叫天。”七世梨园的传承,六代须生的坚守,谭门是中国京剧界中硕果仅存的泰山北斗。距今两百年前,湖北谭志道初入梨园专攻老旦,而其子谭鑫培后来则成为老生谭派鼻祖,被尊称为谭叫天,一代伶剧大王。谭鑫培之后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乃至谭正言,代代皆有惊人技艺,不负祖先“叫天”之名。每一代谭门中人都以最朴素的心态,精研京剧艺术,为家学传技艺,为国剧续传承,这正是这七代谭门中人一直坚守的家训和信念。

  (六)东城府学胡同小学校训

  府学胡同小学因胡同内的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是明清两朝的官办学校,因为常出进士,史料上将府学胡同又称之为“进士”胡同,胡同内至今还有两块石碑记载了数十位明崇祯、清嘉庆年间出自顺天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姓名。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府学胡同小学独特的人文气质。这所学校的前身是1368年创建的大兴县学,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后为明清两代顺天府学。1903年,顺天府学的东半部分改为学堂,称顺天府高等小学堂。1958年定名府学胡同小学,是一所具有中国文化情怀,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圣殿,也是自古至今保留孔庙建筑的现代学校,这里的建筑集庙、堂、阁、祠四位于一体。校园中有文丞相祠,700多年前这里曾是囚禁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地方。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正值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弃文从戎。被元军俘后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为国捐躯。他在狱中写下《正气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府学胡同小学的校训是“爱国、向善、崇礼、尚学”。多年来,学校始终坚守“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进行国学熏陶。他们认为国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它能涵养中华民族之魂,强大中华民族之根。它的内涵是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是人类内在的智慧与精神,同时能包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思想、全球化的视野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文/北京纪检监察网 王苏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