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听·房山良乡】
传牌稿:抵制腐败风气的“宣言书”
房山良乡,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自汉代就建有县城,明代设有驿站,号称“京城西南第一驿传”,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西南门户和通衢南北的交通要道,留下了众多名人要客的足迹和传说。这其中,“林则徐传牌良乡”的廉洁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在金秋送爽的时节里,笔者跟随房山区纪委工作人员,来到良乡一探究竟。
清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公元1839年1月8日),55岁的湖广总督林则徐起得很早。不久前,他连续八次被道光皇帝召见,还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奉命赴广东查禁鸦片,引起全国瞩目。这天,正是他从京城启程的日子。
在封建社会,钦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员,每次出行的排场仅次于皇帝出巡,都是礼仪宣赫、前呼后拥,沿途大小官员还会迎送供奉,糜费甚巨。有些钦差大臣及其手下借机主动索贿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地方政府接待一次钦差大臣,不亚于经历一场灾难。一向清正的林则徐深知官场的腐败风气,他思索良久,决定在临行前正式启用钦差大臣官印,向此行第一站——良乡县,提前发出一道公文《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以下简称“传牌稿”)。
在文史专家、房山区文联原秘书长赵思敬的指导下,笔者前往房山区文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终于看到了这篇传牌稿的全部内容。

据赵思敬介绍,所谓“传牌”,类似于今天的“通知”,就是上级官员向下属发布命令或作出指示的一种下行公文。林则徐把它称作“传牌稿”,还有文章急就而成的意思,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件公文重要、紧急的程度。虽然传牌稿只有短短400余字,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具体,从八个方面为本次公务出行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

这些纪律要求,既规范了食、住、行等细节标准,又划定了随行人员的行为“红线”,不仅反映出林则徐的一身正气,更是一篇遏制当时官场迎来送往、奢靡浪费等陈腐习气的廉政“宣言书”。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传牌稿中的话不是说说而已,林则徐从第一站良乡开始,就以身作则,贯彻落实各项“纪律”。

在房山区良乡小学新建成开放的校史馆里,笔者通过学校资深教师的讲解,探访到了当年林则徐出京首日的足迹。原来,这所百年名校的前身就是号称清代京师第二大书院的卓秀书院,而林则徐抵达良乡的当晚,正是入住于此。从林则徐日记中可以得知,那天晚上,良乡县严格按照传牌稿的要求进行接待,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迎接仪式,只安排两名县衙官吏在门口引导林则徐入住,饭菜更是简单,一切皆如林则徐心意。实际上,林则徐选择到这里住宿,也是用心良苦:一则当时卓秀书院位于良乡县城东门外,环境清幽,可避免打扰城中百姓的正常生活;二则林则徐一直有与书院学子交流的意愿,他希望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了解当地风土民情以及百姓对禁烟的看法,这为密切联系基层百姓、沿途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便利渠道;三则良乡是出京首邑,历来差役浩繁、供役甚多,明代良乡县令樊巍就曾诉苦说:“寄语四方宦游客,选官切莫选良乡”,意思是良乡县人力疲惫、财力欠缺,奉劝想搜刮钱财的官员就不要到这里来了,而林则徐明确将住宿地选在良乡,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廉洁奉公的立场和决心。
虽然林则徐在书院只住了短短一晚,但其传牌良乡的行动,足以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旗帜,为查禁鸦片的正义之行拉开了良好序幕,在房山区的廉政史、教育史上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林则徐传牌稿的启发下,两年前,房山区纪委联合有关部门,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了一部反腐倡廉大型历史话剧《林则徐传牌良乡》,意在以古鉴今,弘扬林则徐严于律己、节俭奉公的高尚品质,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教育,其新颖的创意和精彩的演出,赢得了戏剧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作为话剧主创人员之一的赵思敬,也曾专门赋诗一首,表达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虎门炬火奋吴钩,横扫蛮烟海面愁。一自良乡传牌后,林公正气照神州。”在他看来,170多年前从良乡启程的林则徐,抱着“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坚定信念,一直向南,走在了领导“虎门销烟”、成为民族英雄、通往人生巅峰的路上;而从良乡传递出的这“一纸传牌”,也犹如一座警钟,至今仍在警醒着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文/北京纪检监察网 杨齐)